黄金四分钟:破解急救认知误区,这些救命知识你必须知道

阅读192 时间2025-05-02

在生活中,意外总是不期而至。无论是突然倒地的路人,还是家中突发疾病的亲人,每一秒的等待都可能让生命流逝。据统计,心脏骤停发生后,每延误1分钟抢救,存活率就会下降7% - 10%,而“黄金四分钟”内的有效急救,能极大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。然而,急救知识的匮乏与认知误区,却让无数人在关键时刻错失救援良机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打破迷思,掌握真正能救命的急救知识。


误区一:等待专业救援,不敢轻易施救

很多人面对突发状况时,因担心操作不当承担责任,选择站在一旁等待救护车。事实上,我国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。只要在能力范围内采取科学急救措施,无需担忧法律风险。而且,救护车到达前的这段时间,才是抢救的关键期。学习基础急救技能,不仅能消除施救顾虑,更能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。


误区二:急救只是心肺复苏

心肺复苏(CPR)固然重要,但急救范畴远不止于此。生活中常见的烫伤、异物卡喉、癫痫发作等情况,都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。比如,遇到异物卡喉,成人和儿童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存在差异,错误操作可能导致二次伤害;烫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 - 30分钟,能有效减轻烫伤程度。全面掌握多种急救知识,才能在不同场景下从容应对。


实用急救技能,关键时刻显身手

1. **心肺复苏(CPR)**:找准两乳头连线中点,双手交叠,用掌根垂直按压,频率至少100 - 120次/分钟,深度5 - 6厘米;每按压30次,进行2次人工呼吸。

2. **海姆立克急救法**:成人施救时,站在患者身后,一手握拳置于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,另一手抱住握拳手,快速向内、向上冲击腹部;对1岁以下婴儿,需采用拍背压胸法,切勿使用成人手法。

3. **止血技巧**:针对外伤出血,可通过直接压迫止血、加压包扎止血等方式处理。若伤口较深,可用干净纱布或衣物填塞,再用绷带包扎。


急救知识的普及,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,更是每个人应掌握的生存技能。从今天开始,主动学习急救知识,参与专业培训,让自己成为身边人的“急救卫士”。当意外来临,你的一个正确举动,或许就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。



上一篇:新生儿癫痫的 6 大高危信号,产科医生重点提醒

上一篇:癫痫发作后出现短暂失忆正常吗?家属护理的 3 个注意事项

推荐医生

李雪琴主任

● 主任医师
● 多次参与国际癫痫病学术交流会议

杨水云主任

● 中医世家
● 从医五十余年